The Chunghwa Telecom Data Service Center Wins the 2017 New Taipei City Urban Design Quality Award.
CYLEE and ARUP wins Taiwanlife Nangang superficies competition
2016.12.18 Cross-strait Health Care Alliance Headquarters opening conference
台灣海峽兩岸醫事交流協會為了建設大中華大健康,以及推動兩岸孝行天下大活動,特別結合了財團法人中華民族發展基金、海峽兩岸醫療產業基金、福德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大團體,共同合作成立聯合總部,特別選在去(2016)年12月18日黃道吉日,在環球國貿大樓隆重開幕,同時舉辦兩岸醫養高峰論壇,簽署兩岸醫療合作開發案,以及多項人才培訓合作計畫。
重慶環球金融中心刊登於建築師雜誌第501期
高雄85大樓於首屆中國高層建築獎中獲得”中國高層建築成就獎”
TAIPEI 101 Wins CTBUH 2016 Tall Building Performance Award
“It is rare to see a commitment to upgrade an existing building to this level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. The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of its energy upgrades and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s speaks for itself; TAIPEI 101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tireless and exhaustive effort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stainable tall buildings in the world, and it has been successful in this mission. In addition to a comprehensive set of green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installed throughout the building, a rigorous occupant engagement program really puts this project in a league of its own.”
-Bill Browning, Technical Juror, Co-Founder, Terrapin Bright Green
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原大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規劃之「遠雄中和華中橋總體規劃及左岸香榭園」,刊登於2016年7月份之建築師雜誌。
李祖原建築師演講公告,題目為:生命與表達
李祖原建築師榮膺台灣建築學會2016年會士
建築師李祖原: 智慧建築的核心,是在科技與人性間取得平衡
李祖原是少數在國際上享有高知名度的台灣建築師之一,包括環亞飯店、宏國大樓、中台禪寺、台北101大樓、高雄85大樓等知名建築,以及上海世博會台灣館,都是出自他手中。面對智慧城市浪潮,這位縱橫建築界數十年的建築人,是如何看待「城市、建築、人」的互動?
Q:請您為「智慧城市」下個定義。A:城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體,每天會有許多問題產生,而這些問題需要被控制或解決,做為一個城市管理者,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來管理城市,讓城市更有秩序?因此,「智慧」只是手段,能夠提供決策者在很快的時間內做出判斷與分析的最佳方法,當然,手段越多越好,越精細、越準確越好。由於科技能讓「時空粉碎」,也就是把時間和空間距離縮短,讓資訊在幾秒鐘之內就能經過分析、研判,做出正確的決策,進而對居民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。
Q:作為智慧城市的管理者需具備哪些思維?A:城市管理者基本上就是資訊的管理者,主要就是判斷資訊來源的正確性、準確度以及速度快慢等,當設備越好、sensor(感測器)越多,資料就越豐富;而資料越豐富,處理資料的複雜性就越容易解決,對管理者而言,判斷就會越準確。簡單來說,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解決它的複雜性、時效性和準確性,因此,智慧化是管理城市最有效的手段。
Q:智慧建築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?A:科技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,隨著科技日新月異,人們的要求也有所不同,從早期人們對建築物的安全需求,到近年除了對建物本身、周遭環境的控制,以及對生活品質的提升,未來需要用科技手段來滿足的需求會越來越多。但要留意的是,過於科技化的結果,如何不讓房子變成只具備功能性的機器,因此可善用建築上的主動性與被動性,主動性越多,被動性就越來越少,但有些時候,被動性一定要存在,例如呼吸新鮮空氣、曬太陽等。因此,不管是建築或生活,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不能用科技的手段來取代。智慧化只是手段,不能反客為主,把建築空間、居住者的情感變成配角,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,會隨著時代變化、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而有不同的取捨,但毫無疑問,科技已經無所不在,而且會越來越進步,而人們的生活品質也會隨著科技與時俱進,建築物也是一樣,但前提是不能違反人性、自然,需要在科技與人性之間取得平衡,這才是智慧建築最重要的核心。
Q:您認為理想的「城市、建築、人」的互動模式為何?A:城市其實是不存在的,因為城市是由人跟建築物、交通等所組成。理論上,所有的事物都是越和諧越好,科技帶來的是高速度的和諧,然而人的生活也需要慢速的和諧,因此要能夠在高科技的快速和人性化的慢速生活之間取得平衡,就是最好的互動方式。舉例來說,當初在設計上海世博會台灣館時,因為被要求在有限的空間裡做出展示(展示面積1400平方公尺,僅為日本館的10分之一),因此我們選擇用科技手法來表現,可能是最有效的;其次,我們將內部展示和外部展示連成一體,透過內部直徑16公尺的LED大球體、玻璃天燈外立面的調光薄膜,不論白天晚上、觀眾在館內館外,都可以看見台灣。再者,由於空間有限,因此也不能讓流量太大,每次控制一定的參觀人數,讓參觀者能夠慢速欣賞;當人們都過慣了大量、快速的生活,這裡提供一個小的量體、慢速的,照顧到人的生活裡慢速度的快樂。用科技來展示人性化空間,就是將快速跟慢速合在一起的表現。
Q:從國際觀點來看,台灣的建築發展情況如何?A:目前建築最重要的還是品質,品質包括建材的品質還有設計的品質,生活的品質也是一種,台灣的生活品質嚴格說起來是華人生活裡最好的,所以品質是一種整體的感覺。任何一個都市或人,最基本的兩個議題就是品質和個性,都市的品質好不好至關重要,但有品質沒有個性也不行,沒有個性就沒有特色,現在都市建設的品質已越做越好,沒有特色的城市是無法引起其他人的興趣。所以品質和個性是一體兩面,台灣的建築慢慢從功能性的需求,慢慢變成真的有品質,現在只要再從品質跟個性面去加強,但有些東西越原始越好,有些東西越科技越好,一個工具的功能當然越大越好,但方便到取代原本的功能也不見得是件好事。
Q:一個城市可以透過其中的人、建築、文化等各面向來呈現它的個性,但建築如何呈現它的個性?A:建築物的個性就是它所散發的內在力量,個性就是獨特性,例如台北101大樓、中台禪寺、法門寺。這個時代基本上就是icon(符號)時代,也就是你的獨立性、特殊性,但如果要求獨立性、特殊性太多也會雜亂無章而沒有整體性,因此也必須重視整體性的平衡。
Q:您本身是建築人,也身處在一個快速的時代裡,對於未來您如何定位自己?以及給年輕人的建議?A:每個世代都有不一樣的思考、生活模式,對時下習慣使用科技產品的年輕一代來說,我是屬於傳統世代的人,對於資訊的取得,毫無疑問的是透過電腦、網路、雲端等,但那些基本上僅供參考,並不能告訴你答案,所以我們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或是人生智慧的課題,還是要經過自己深入的思考,才能找到答案。對我來說,需要透過電腦、網路等取得的資訊並不多,加上我的職業關係,並不需要那麼大量的資訊提供;再者,因為電腦並不是我習慣用的工具或手段,我的資訊來源主要是人跟人的接觸,來自我閱讀的書、耳朵所聞,對我比較有感受,資訊太多我反而不知道怎麼篩選判斷。我的設計基本上是如何讓建築做得比較有人性,如何變得慢速、和自然融合,科技只是幫助我如何讓我的設計做得更好的一種手段,讓它變成加分而不是減分。
Q:您認為,智慧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?A:目前全球智慧城市剛在起步階段,這個方向絕對是正確的。我覺得將來一定是用智慧科技的手段來解決城市中的各種問題,但手段要用到什麼程度,會依照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人、不同目的,而有不同的手段,但方向絕對是正確,而且會大量應用。至於後續怎麼用,還是來自於你怎麼去決定、要用多少,這是選擇性的,不是強迫性的。但是有些課題是沒有選擇性,比如一個城市的3個課題,一是「聖地」,也就是讓人們朝聖、做心靈的寄託;第二就是「安全」,第三是「繁榮」。科技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如何做好城市管理、安全,如何讓都市更繁榮等,因此在智慧城市的議題裡,科技可以幫助(解決)兩大課題──繁榮與安全。智慧手段在未來城市也好建築也好,在人的生活裡是不可避免的,你只好用它,不能躲避它,你只能越用越好,滿足慢的跟快的和諧,這就是智慧城市最基本的答案。至於聖地的議題,每個人都有所謂最後的防線,也就是你的來源、歸屬,以及對所有事物的價值觀,而宗教可能是回答你所有問題的參考點,因為宗教是人最後真正的聖地。但現在我們處在一個強調「沒有絕對」(believe nothing, totally free)的後現代時代裡,宗教在人的生活中慢慢淡了許多,這樣的話就完全沒有聖地,沒有參考點;沒有參考點的話就完全瓦解,好比宇宙也是圍繞著中心點運行。一個都市也跟人一樣,當人沒有聖地、沒有參考點,就會迷失;當一個城市沒有聖地也會迷失,因此聖地現在已慢慢從宗教場所到成為藝術,慢慢會有另外一種取代,力量到底有多大,目前還不清楚,但聖地在整個人類的生活裡,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價值觀。
張鴻 ON 三月 7, 2014 IN 專家觀點 | 19 VIEWS
(摘自《智慧城市專刊NO.2》)